最近,“全球最大的医院”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次引发争议。该院2014年总收入超过75亿元,编制床位达7000张,均居全国医院之首,堪称一所“超级医院”。
眼下,政府三令五申,禁止公立医院盲目扩张。但是,很多公立医院依然我行我素,大兴土木,其动力究竟来自哪里?当然是追求经济利益。多年来,由于医疗价格体系不合理,公立医院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“薄利多销”,大小通吃,以量取胜。只有规模做大了,床位增加了,病人数量上来了,收益才会增加。这就如同办一家小卖部,规模太小,销售量上不去,利润肯定不高。假如做成沃尔玛大超市,销售量大了,议价能力强了,进货成本低,利润自然就高。公立医院快速扩张,其道理正在于此。
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,很多公立医院院长变成了精明的企业家,时刻都在算“经济账”。例如,三甲医院一边抱怨门诊人满为患,一边又担心门诊数量减少,因为门诊是“薄利多销”的重要渠道。尽管挂号费严重偏低,但是开药和检查是盈利的,所以医院并不愿意门诊量降下来,而是“痛并快乐着”。又如,做一台肺癌切除手术,七八个人的团队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,手术费只有七八百元,如果不靠多开药,必然赔本。相反,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小手术,反倒有巨大的盈利空间。一名技术熟练的医生,一天可以做十几例小手术,收益更高。所以,很多大医院并不拒绝小手术,捡到篮里都是菜,甚至和乡镇卫生院抢活干,因为小手术未必效益低,恰恰可以弥补大手术的亏损。在现行的医保支付制度下,如果靠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,如同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,费力不讨好。倒不如通过扩大规模,让医院更快盈利,从而增加医务人员收入。因此,院长宁愿“顶风作案”,也要“造福一方”。